close

台灣最近猴痘的病例似乎有增加的趨勢,不免讓人擔心是否會在台灣漫延開來,如此我們就要知道猴痘的症狀以及預防的方式,來減少這個可能性。

1958年猴痘病毒首先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,因此被命名為「猴痘」(Monkeypox)。 

 

猴痘病毒可分為西非分支和中非分支(剛果地區)兩類,西非分支症狀較輕微,致死率約1%;中非分支症狀較嚴重,致死率約10 %。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染給人,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。

《傳染方式》

  1. 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、損傷的皮膚或黏膜、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。
  2. 長時間面對面與感染者接觸,進而遭受飛沫感染。
  3. 感染孕婦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,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。
  4. 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、體液、損傷的皮膚或黏膜。
  5. 食用感染動物的肉。

《症狀》

  1. 潛伏期約5到21天,通常在6到13天之間。
  2. 發燒1~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,通常自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,四肢比軀幹常見。這些病灶會經歷斑疹、丘疹、水泡、膿疱等階段變化,最後結痂脫落。
  3. 整個病程會持續14至21天。
  4. 身體的症狀則包括發燒、出汗、畏寒、寒顫、頭痛、肌肉痛、淋巴結腫大和極度倦怠。

     

《診斷》

  • 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(PCR)檢測病毒DNA

《治療》

  • 大部分不需特殊治療,必要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,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。
  • 有幾種抗病毒藥物,例如Tecovirimat,僅提供重症及免疫低下確診個案使用。

《預防》

  • 避免接觸猴痘患者或疑似感染者及其器具、衣物;或接觸時要佩戴適當防護設備。
  • 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,避免接觸嚙齒類及靈長類動物;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才能食用。
  • 盡量維持單一性伴侶,從事安全性行為。
  • 如有特別的旅遊史或接觸史時,當發生任何疑似症狀,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實際情況。
  • 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,通常只建議高風險者接種疫苗,例如說猴痘實驗室操作人員、確診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、近一年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等等。

由於猴痘和其他疾病可能混淆,例如水痘、麻疹、疱疹、梅毒、其他性病、細菌性皮膚感染和藥物過敏等,所以我們要早點確認診斷,以免造成擴散;故當你出現發燒、淋巴結腫大以及上述的皮膚病灶,又有相關的旅遊史或接觸史,應及早就醫,並告訴醫生你的詳細狀況,以免誤診。


#圖片來自網路

#杏美皮膚科Line ID:@oth7004f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羅述文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